您好,安徽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欢迎您!
理论研究

新时代中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其化解

【来源:】 【作者:】 【发布人:liulb】 【发布时间:2021-01-05】 【点击量: 字体大小

新时代中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问题及其化解

 

 汪恭礼,男,1972年9月生,工作单位:安徽省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内容提要:十九大报告已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需要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增加多元化的高质量产品供给来满足大众需求,这就要求劳动力要素顺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则是培养高质量发展急需的技能型劳动力、解决劳动力要素短缺与富余共存之间矛盾的主要方式。但我国进入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劳动力市场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型劳动者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了高质量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内在要求。本文试图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深入剖析中等职业教育在顺应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词:新时代;中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生产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而大规模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来不断增加产品数量,在短期能够推动经济在数量上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供需不协调等问题,传统产能过剩与大众需求结构改变之间的矛盾突显,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逐步被淘汰,传统的高速增长动力已经走到了尽头。十九大报告已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这个阶段需要从过度依赖劳动力、资源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由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发展模式由数量向质量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与质量。解决传统产能过剩与大众需求结构改变之间的矛盾,就要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增加多元化的高质量产品供给来满足大众需求。这样,企业在转型中,逐步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以机器化、智能化等来提高效率,智能化工厂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原有素养欠缺和技能落后的产业工人很难胜任,面临转岗或失业,而机器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又亟需大量掌握和具备机器化、智能化的一线产业工人,出现了劳动力要素短缺与富余共存的矛盾。2019年9月,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技能选手取得佳绩,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解决好这一矛盾,培养有技能、懂创新、会创造、有知识的高素质劳动力队伍刻不容缓,而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离不开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则是培养高质量发展急需的技能型劳动力、解决劳动力要素短缺与富余共存之间矛盾的主要方式,但中等职业教育又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劳动力市场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型劳动者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了高质量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探索解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有关问题,并形成对策建议,对新时代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适应高质量发展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把握时代性,与时俱进,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来确定目标任务及实现路径,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和根本要求,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高质量结合最紧密、同步转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等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来说,具有学历教育和技能培养的双重特点,是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理性选择的教育类型,更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满足学生就业、升学、创业等多元化需求,为他们提供更适合的成才通道和空间。

(一)中等职业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高中阶段学生数构成:普职总数为3934.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2375.4万人,占60.4%;成人高中4万人,占0.1%;中等职业教育1555.3万人,占39.5%。由此可见,以2018年为例,只靠普通高中,则有1555.3万人就不能享有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力。若让学习能力差、智力相对弱的孩子,初中毕业后放弃中等职业教育,这部分孩子升学无望,也不能就业,流向社会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也难以完成新时代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这一重任,更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而有质量。不同的学生在天赋秉性、学科兴趣、个性特长、智力水平等方面各有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人领悟得慢一点,有的人领悟得快一点;有的人文化课钻不进去,但是对操作机械却饶有兴致;有的人逻辑思维一般,钻研技术却心有灵犀……,这就要求不同的教育类型和方式相匹配。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质的教育类型和喜爱的专业,有利于提高学习成效。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让一部分孩子撑握就业技能实现上岗就业、一部分孩子实现升学等等,满足孩子教育多元化需求,走不同的成才之路,这才是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体现。因此,满足不同孩子对不同教育类型需求,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中等职业教育不可缺。

(二)中等职业教育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随着产业调整升级和科技进步加快,技能劳动者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较高且结构不合理,企业裁员和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如图。

                                             

image.png

从2018年第四季来看,市场用人需求对劳动者专业技术职称或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52.7%,各专业技术职称或者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均大于1.7,远高平均水平1.27。制造业用人需求稳中有升,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用人需求保持增长[2]。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科学、准确研判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用人需求,着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不可缺。

(三)中等职业教育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 “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3]而人才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迫切需要大批对乡村有热情、有兴,愿意扎根乡村,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高质量技能技术型人才作支撑。同时,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4],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提高农业农村竞争力,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但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经商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很多地方务农劳动力以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平均年龄超过50岁为主,“老龄化、兼业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生产技能强、综合素质好的新型农民补充乡村振兴力量。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大批乡村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和乡村发展建设带头人,中等职业教育不可缺。

(四)中等职业教育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1]。当前,国家脱贫攻坚战役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也是我们党庄严承诺即将付诸实现的关键阶段。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缺乏脱贫致富信心,中等职业教育对他们开展信念教育、思想教育,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让他们在思想上脱贫,增强他们脱贫致富信心,恢复“造血”机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斩断贫穷之根。中等职业教育以技术培养为主,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培养贫困对象持续脱贫能力,帮助贫困家庭子女练就技能,增长知识,提升创业就业能力,提高贫困家庭工资性收入,促进全家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帮扶有劳动能力且迫切需要掌握脱贫致富的技术技能的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激发他们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拓宽他们就业渠道,实现稳定脱贫[5]。发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优势,聚集众多的技术人员和专业师资,组建技术团队和专家团队,针对贫困对象缺乏生产经营能力的现状,开展技术服务与咨询,帮扶贫困对象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在脱贫攻坚中,培养贫困对象可持续脱贫能力,防止贫困人口返贫,中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

(五)中等职业教育是新时代学生升学需求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机器人逐步取代基础性技能岗位,未来的产业发展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需要更多,中职毕业生所掌握的技术技能与产业发展的需要藕合度降低,适应中职毕业生就业技能岗位将会逐年减少。一些新问题,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扩招100万, 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往届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职招生,在现代服务业、护理、家政、养老、学前教育等领域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规模。这意味着,完全打开了中职生的升学大门。中职教育就是为了就业,升学则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中职生进入高职、应用型本科学习深造,更好地学到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新规范,完成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积累,成为高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在现今子女不多的情况下,人们有能力、更愿意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孩子的教育投资,不急于让孩子赚钱,对教育的预期也很高,希望孩子在学校多学几年。这样,对那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又有升学意愿、潜力的学生和家长来讲,升入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深造的需求更高。为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选拔优质生源和有升学意愿、潜力的学生升学打基础,中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

三、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分析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质量、规模、结构等新问题、新情况,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一)国家就业政策的变迁改变学生在普职间的选择,政策的引领没有改变中职教育下滑趋势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中专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工作,中专毕业生可以分配到机关事业单位,吃上“皇粮”,考上中专就可以拿到“铁钣碗”。大多数农村孩子为了跳出“农”门,初中毕业选择报考中专,考不上中专的读高中。上世纪九十年初,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家计划调控手段慢慢淡化,从1996年开始正式施行不包分配工作的政策, 1998年各地开始大规模施行,2000包分配制度全面停止。在这个阶段,全国各地纷纷实施机构改革,压缩行政事业编制,乡镇五年内行政事业编制只减不增,县级及以上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招聘,不论工作内容是什么,其岗位如何,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有的职位甚至要求 “研究生以上”,就连乡镇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所有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聘的条件都把中职毕业生拒之门外,从此以后,中职毕业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已经成为历史。同时,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企业有了自主用人权力,也纷纷提高了就业门槛,许多用人单位常以文凭、学历作为聘用、选拔人才的标准,一些中职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的岗位被大学生挤占。这种高文凭、高学历的标准要求不断强化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就是追求高学历、获得高文凭,中职学校的吸引力迅速下降。从表二可以看出:1999年、2000年中职招生数迅速下降,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包分配制度的停止。2002年-2007年中职教育招生数实现了六年增,分别为:78.17万人、56.78万人、53.42万人、81.51万人、93.95万人、56.35万人,主要是2002年、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文件的出台,对中职教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结合表一,并没有改变中职教育下滑趋势。

表一、1998年--2012年高中阶段普职招生及在校学生数情况统计表 单位: 万人 

年度

普高招生数

同比增减数

在校学生数

中职招生数

同比增减数

在校学生数

普职在校学生比

1998

359.55

36.94

938

442.26

26.43

1212.7

0.77:1

1999

396.32

36.77

1049.71

375.3

-66.96

1115.39

0.94:1

2000

472.69

76.37

1201.26

333.36

-41.94

1044.18

1.15:1

2001

557.98

85.29

1404.97

337.83

4.47

975.78

1.44:1

2002

676.70

118.72

1683.81

416

78.17

1037.47

1.62:1

2003

752.13

75.43

1964.83

472.78

56.78

1151.27

1.71:1

2004

821.51

69.38

2220.37

526.2

53.42

1305.89

1.70:1

2005

877.73

56.22

2409.09

607.71

81.51

1487.5

1.62:1

2006

871.21

-6.52

2514.5

701.67

93.95

1702.3

1.48:1

2007

840.16

-31.05

2522.40

758.02

56.35

1874.03

1.35:1

2008

837.01

-3.15

2476.28

756.28

-1.74

1966.45

1.26:1

2009

830.34

-6.67

2424.28

781.63

25.35

2034.17

1.19:1

2010

836.24

5.9

2427.34

754.3

-27.33

2026.09

1.20:1

2011

850.78

14.54

2454.82

709.9

-44.41

1966.6

1.25:1

2012

844.61

-6.17

2467.17

648.32

-61.58

1859.42

1.33:1

来源:教育部1998--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二)高校扩招影响了职普协调发展,普职规模总体保持大体相当难以为继

从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和毛入学率图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在学规模逐年增加,由2010年3105万人增加到2018年3833万人;毛入学率逐年上升,由2010年26.5%增加到2018年48.1%。

image.png

来源:教育部1998--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图为: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和毛入学率

 

在高校扩招背景的影响下,家长为孩子规划好的“前途”就是通过就读普高升入高校,直接导致普高(特别是重点高中)持续升温和中职生源的减少。从表一可以看出:普高在校学生数由2009年2434.3万人下降到2018年2375.4万人,减少58.9万人,而中职在校学生数由2009年2194.1万人下降到2018年1555.3万人,减少638.8万人,由此可见,中职在校学生相对于普高减少更快。普高在校学生数与中职在校学生数之间的比例由2009年52.5:47.3到2018年60.4:39.5,且呈现出逐年拉大的趋势,落实“总体保持普职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难度加大。

表二、2009年--2018年高中阶段普职学生数的构成   单位: 万人/%

年度

普高在校学生数

中职在校学生数

普职比

2009

2434.3

2194.1技工学校414.3

52.5:47.3

2010

2427.3

2237.4技工学校421

51.9:47.8

2011

2454.8

2204.3技工学校429.4

52.4:47

2012

2467.2

2112.7技工学校422.8

53.7:46

2013

2435.9

1923.0技工学校386.6

55.7:44

2014

2400.5

1755.3技工学校339

57.6:42.1

2015

2374.4

1656.7技工学校321.5

58.8:41

2016

2366.6

1599技工学校323.2

59.6:40.3

2017

2374.6

1592.5技工学校338.2

59.8:40.1

2018

2375.4

1555.3技工学校341.6

60.4:39.5

来源:教育部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此表中职在校学生数含中等技工学校

(三)各地区“普职比”层次不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

从表三可以看出: 2018年总体情况来说,全国普高在校学生数大约是中职在校学生数1.96倍,31个省市中,“普职比”情况各异,相差很大,吉林、陕西、黑龙江突破了3倍,分别是3.379倍、3.097倍、3.040倍;而海南、安徽、浙江三省分别是1.426倍、1.428倍、1.462倍。

表三、2018年各地区高中阶段普职在校学生数         单位:人

地区

普高在校学生数

中职在校学生数

普职比

北京

155478

62299

2.496:1

天津

159889

90666

1.763:1

河北

1334876

724282

1.843:1

山西

679268

302107

2.248:1

内蒙古

421384

181488

2.322:1

辽宁

608554

286095

2.127:1

吉林

408494

120897

3.379:1

黑龙江

548421

180400

3.040:1

上海

158181

102575

1.542:1

江苏

980758

626012

1.567:1

浙江

769236

526120

1.462:1

安徽

1074716

752810

1.428:1

福建

633906

335832

1.888:1

江西

1008384

355042

2.834:1

山东

1642050

750142

2.189:1

河南

2100552

1101602

1.907:1

湖北

823519

369424

2.229:1

湖南

1175466

658221

1.786:1

广东

1837141

867254

2.118:1

广西

1035827

677550

1.529:1

海南

170078

119241

1.426:1

重庆

607678

299909

2.026:1

四川

1389515

820060

1.694:1

贵州

1007791

472182

2.134:1

云南

864850

505415

1.711:1

西藏

61702

22817

2.704:1

陕西

722663

233336

3.097:1

甘肃

549305

189046

2.906:1

青海

126705

76979

1.646:1

宁夏

147599

72820

2.027:1

新疆

549723

253657

2.167:1

    

23753709

12136280

1.96:1

来源:教育部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此表中职在校学生数不含中等技工学校

(四)在校学生数逐年下降快于专任教师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

从表四可以看出:十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在校学生数、教职工数、专任教师规模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充分体现了发展不充分。在校学生数由2009年2194.1万人下降到2018年1555.3万人,减少638.8万人,而专任教师由2009年84.63万人下降到2018年82.56万人,减少2.07万人,师生比由2009年1:25.93转变为2018年1:18.84;学校数由2009年14401所下降到2018年10229所,减少4172所,平均每所学校在校学生2009年约1524人转变为2018年约1520人;教职工数由2009年119.08万人下降到2018年105.56万人,减少13.52万人,教职工数与在校学生比由2009年1:18.43转变为2018年1:14.73。

表四、2009年--2018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在校学生数、教职工数、专任教师

年度

学校数(所)

在校学生数(万人)

教职工数(万人)

专任教师(万人)

师生比

2009

14401

2194.1技工学校414.3

119.08

84.63

1:25.93

2010

13872

2237.4技工学校421

118.98

84.95

1:26.34

2011

13093

2204.3技工学校429.4

118.91

86.72

1:25.42

2012

12663

2112.7技工学校422.8

117.05

86.84

1:24.33

2013

12262

1923.0技工学校386.6

113.68

85.62

1:22.46

2014

11878

1755.3技工学校339

111.76

84.79

1:20.70

2015

11202

1656.7技工学校321.5

108.79

83.41

1:19.86

2016

10893

1599技工学校323.2

107.47

83.14

1:19.23

2017

10671

1592.5技工学校338.2

106.89

83.13

1:19.16

2018

10229

1555.3技工学校341.6

105.56

82.56

1:18.84

来源:教育部2009--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五)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有待提高无法满足人们“上好学”的需要

随着新时代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大,国家为满足这一需求,出台了学杂费全免等相应的政策鼓励初中毕业生选择中职学校就读,这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社会偏见、生源入学门槛低以及人才培养市场针对性不强等多种因素,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与人民群众“上好学”还有很大差距。一是中国千年形成的“重道轻器”的传统文化观深刻影响着广大群众,在很多人的心里“重知识轻技能”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6],这种文化传统就导致了社会对中职教育有偏见,重视的程度也不够,好的生源、师资都流向了普高,教育质量大大降低,更加重了社会对中职教育的鄙视。二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的家庭收入增加,在中国计划生育的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多,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培养孩子读高中考大学已经成为每个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选择。众多的家长不顾子女学业能力和个性发展,一心让孩子读高中考大学。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毕业生凭中考成绩在普高和中职教育中选择,而中职教育则成了考不上普高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甚至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其家长不惜重金 “买”高中读。中职教育成为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眼中的“二流的教育”、“末流的教育”[7]。三是为了生源数量上不出现过度短缺,中等职业学校对入学录取条件设置的十分低甚至不设限制[8],不论学生思品怎样、成绩怎样,来者不拒,甚至一些学校采用有偿招生等不正当的手段抢拉生源。招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偏低,认知能力不强,很多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缺乏适当良好的学习方法,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真正看书学习的学生很少,经常迟到的、高声喧哗的、上课睡觉的、玩手机的……应有尽有,甚至抽烟喝酒、寻衅打架、谈恋爱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四是在没有市场科学调研和预测的情况下,学校、家长及学生对待热门专业,盲目跟风,一拥而上,打乱了专业发展的延续性、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导致人才培养市场针对性不强,部分专业学生过度集中,培养的专业人才供大于求,就业竞争力加大;重点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够,急需专业人才不足。同时,受教学的时间、空间、教师自身素质和实训条件等因素影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的发展、市场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差距,难以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9]。

四、新时代中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化解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从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高质量教育需求出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强中职教育的顶层设计,为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更多教育选择机会[10],着力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一)降低就业学历门槛,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11]。中职教育以毕业生稳定就为优先目标,相对高职、大学毕业而言,中职毕业生在学历、技能和综合知识方面都没有优势。让中职毕业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不仅关系着中职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更关系着中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一是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要求用人单位不以文凭、学历作为聘用、选拔人才的硬性标准,降低“学历”这道就业门槛,为中职毕业生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和机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 [11] 。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单位对低学历、成人学历的就业歧视,鼓励企业用工降低就业门槛,扭转“重学历、 轻技能”的观念,刺激企业放宽就业限制,接收中职毕业生就业;机关事业单位要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人尽其才、广纳贤才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在招考、招聘以及选调工作人员过程中,要带头打破“唯高学历人才”观念,降低学历标准,取消学历全日制的限定,将中职学历和成人学历纳入招考、招聘以及选调范围,为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公平就业制度。二是各级政府有效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大数据应用平台,与相关职能部门共享,对技能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与分析。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向,做好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和需求预测,调整中职教育结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做到供需大致平衡,避免供大于求给中职毕业生带来就业压力。三是加强中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增强他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全新的就业观,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及时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及变化,合理就业定位,更好地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匹配的职业。同时,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就业挫折,调整就业心态,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择业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把握就业机会,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以自己的综合优势获得一席之地,实现中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和适应性增强。四是鼓励用人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尊重中职毕业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深入了解他们对待遇和工作内容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和培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中职毕业生稳定就业和用人单位留住人才双赢互利的目标。

(二)建立中职教育升学“直通车”,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教育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进入新时代,发展中职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就业单位提供简单劳动”,而是兼顾就业与升学的双重功能,让部分中职毕业生有足够渠道升入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现实需求[12]实现就业与升学两者之间的融通,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13]。一是适度提高专、本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可以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报考数确定招生计划,与普通高中升学录取比例大体相当。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采取示范引领试点推动、试点推动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院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4],完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二是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模式,探索将高等院校体育类、艺术类招考转入职教招生范围,采用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单独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等考试招生办法,为中职学生接受不同层次教育提供多种机会。三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 [15]这一政策制度的核心要义就是构建层次提升、学制贯通、分阶段实施、纵向延伸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中高职等贯通培养模式,顺应人才成长和产业结构升级规律,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以增强他们应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16] ,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可采用“3+3”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和“3+2”中职与高职联合培养模式;也可采用“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还可以采用“3+3+2”中职、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及“3+N”中职、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全面打通职教体系的升学通道,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如图),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

image.png

四是在探索实践中加快建设综合高中的步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为他们提供个性教育、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机会[1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18],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提出“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19]。从国家政策设计层面来说,鼓励各地促进普职融通,允许有条件的学校探索设立综合高中[20]。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也纷纷出台了政策,在中职学校开展综合高中班试点工作,鼓励发展“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综合高中通过普职通融,更多地满足学生的教育自主选择权,将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落到实处,真正意义上实现中职教育多样化发展。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保持各地区职普比大体相当

中职教育吸引力下降、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各地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普高和中职学校招生比例,适当调整职普比,落实“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21]”要求,促进普高与中职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各地政府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时,要合理调整中职学校数量,加强对中职学校办学规模、招生计划及普职招生比例的宏观调控力度,不能超越社会的需求程度,不能超出区域发展的承受能力[22]。二是要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思想文化观念及人力资源结构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决定了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需求也不各相同,导致中职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性较大。因此,要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根据本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产业结构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中职教育发展重心和路径,特别要考虑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等方面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更有利于服务和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三是相比普通高中而言,中职教育需要更多的软硬件设备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和实际操作。因此,各地要想实现普职大体相当,则根据普职均衡程度,加大资金投入,有质量地扩大中职教育规模。如2018年吉林、陕西、黑龙江三省高中阶段普职在校学生数普职比分别为3.379:1、3.097:1、3.040:1。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吉林省普通高中2017年12857.62元,2018年13438.81元,增长4.52%,中职学校2017年27871.9元,2018年27971.28元,增长0.36%;陕西省普通高中2017年14454.98元,2018年16350.02元,增长13.11%,中职学校2017年10967.92元,2018年12861.45元,增长17.26%;黑龙江省普通高中2017年12640.30元,2018年12899.62元,增长2.05%,中职学校2017年17549.85元,2018年18431.05元,增长5.02%。从三个省来看,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吉林省增长率中职学校明显低于普通高中;陕西省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中职学校明显低于普通高中;黑龙江省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及增长率虽然中职学校明显高于普通高中,但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投入总量还要加大。四是根据各地人口现状及初中毕业生流动情,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加强发展不均衡地区的合作,让生源丰富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到生源短缺的发达地区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在各方的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发挥发达地区教学资源、专业设置、实践条件、就业需求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与生源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我国中职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

(四)发挥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多种途径谋求中职教育充分发展

在高中阶段生源减少的大环境下,中职教育招生以单一的初中应届毕业生作为对象,与普高争夺生源来谋求充分发展显然不现实。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招生对象向社会群体拓展,广纳生源,推动招生对象多元化的转变,多种途径谋求中职教育充分发展。一是积极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往届初中毕业生与应届生无差别就学。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可以缩短学制,高中起点可以采用一年制或两年制。二是中职教育初衷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中职学校要面向社会服务,在招生过程中,可以将眼光放到社会上,吸纳有意愿学技术学技能的社会适龄青年、返乡农民工和农村青年到校学习,可以采用弹性学制,学完所有课程,并经过考试考核合格通过,则发相关毕业证书。三是接收乡村干部、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有学技能学技术愿望和需求的社会群体,不管这些人年龄有多大,来自哪个行业,都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相关技能技术水平,满足他们上岗就业的技能技术需求。四是中职学校依托自身资源,结合实际和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各类在职职工、有技能提升愿望的劳动者及在校后备技能人才开展技能提升、技能研修等培训活动,以此推动各类初、中、高级技能人员的梯次发展。五是鼓励中职学校加大实训设备投入,设建公共实训基地,联合中小学开展职业和劳动启蒙教育,帮助完成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相关课程中动手实践内容,提高中小学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六是依托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师资队伍作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考核与评价、技能鉴定、高技能成果交流展示等活动,拓展业务范围。

(五)加强中职教育制度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解决困扰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入手,完善科学规范的中职教育治理体系,寻求重大制度突破,形成高水平的中职教育治理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中职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们“上好学”的需要。一是制定严格的中职教育招生制度,规范招生行为和秩序。各地方政府要科学制定限定政策,根据实际下达高中阶段招生计划,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在“普职大体相当”的要求之内,确保高中阶段普职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各中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专业结构,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大力打造骨干专业,以特色专业吸引学生就读意向,严查和惩处买卖生源或变相买卖生源扰乱招生秩序的行为,计划外招生的不予注册学籍。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制度,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基础上,更新教师德育教学理念,对学生某些不端行为合理分析原因,理性看待,用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德育内容适时加以引导,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达到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各类各级新闻媒体要关心关注中职教育的发展,多对中职教育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得成绩、学生成才成长事迹等进行宣传报道,正面引导,改变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营造社会各界重视中职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坚持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制度,提升教学效果。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入学门槛低(或无槛低),招来的生源个体差异悬殊,如果采用“一刀切”模式,仍按统一的标准组织教学,就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不好”,难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后进生 “吃不了”、“学不进”,上课睡觉的、玩手机的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效果。以就业、升学、创业为落脚点,针对学生的具体差异和实际情况进行分层,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因势利导,达到共同教育的目标,满足社会对中职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从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模式来看,针对学生不同层次差异性在教学中给予相应层次的要求,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使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得到了相应的学习效果。四是制定和完善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相关制度,推动企业与中职学校双向对接与沟通,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校企产教融合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双方合作中资产管理、利益分配、财务制度、税收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并相应的在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特别是落实校企产教融合企业的税费优惠减免政策,培育企业接受中职学生实践锻炼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它们依法履行中职教育的培训责任。五是建立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专业设置宏观协调制度,提高人才培养市场的针对性。从中职教育的布局、专业设置、办学规模、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面向市场,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与市场需求对接不良的专业,办好优势特色专业,新增适应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的专业,扩大学生转专业、选专业的自主权,为他们专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同时,在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专业的生产和工作实际,采用先进的实用性技术和模拟训练、实物教学、现场教学等实践性强的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2018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sjfx/201902/t20190201_310090.html.

[201921].

[3]《求是》杂志社编辑部.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求是》,2019(11) 11-18

[4]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求是》,2019(11) 4-10

[5]余克泉.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大有可为[N] .《光明日报》,(2018112214)

[6]陈丰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中家长阻力的成因解析与对策研究[].《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6-30

[7]赵久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科学咨询》,2019(13)83-84

[8]邹晓华.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升中职教育吸引力[].《现代职业教育》,2019(4)48-49

[9]卢清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广东教育:职教》,2018(5)21-23

[10]于志晶,李玉静.办好职教要夯实中职教育基础[].《中国农村教育》,2019(10)10-10

[1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

[12]吐妮莎古丽·外力,牟方燕.中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对策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8(16)44-45

[13]黄琳.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定位的争论与反思[].《职业技术教育》,2018(19)30-34

[14]黄仁刚.转型发展背景下民办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措施——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广东教育:职教》,2018(8)45-46

[15] 编辑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F0002- F0002

[16]陈嵩.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江苏教育》,2019(12)17-18

[17]王会霞.当前我国综合高中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建设路径[].《教学与管理》,2019(21)22-25

[1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

[1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8)35-39

[20]张礼永.近代“综合中学”模式的得失考论[].《教育学报》,2015(2)116-121

[2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6)9-16

[22]夏光祥.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中职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基于产业转移的视角[].《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17-23